河北“割肉”治污 直接損失1400多億元
來源:網絡|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河北省已經到了不得不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刻了,與其病入膏肓地掙扎,不如鼓起勇氣割肉轉型。 9月18日,一夜秋雨后的石家莊天空并沒有預想中的純凈。從槐安路高架橋環顧四周,百米開外的建…
河北省已經到了不得不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刻了,與其病入膏肓地掙扎,不如鼓起勇氣割肉轉型。
9月18日,一夜秋雨后的石家莊天空并沒有預想中的純凈。從槐安路高架橋環顧四周,百米開外的建筑依舊籠罩在灰蒙蒙霧霾之下。就在這一天,在河北省公安廳的21層會議室內,國內第一支環境安全保衛總隊——河北省公安廳環境安全保衛總隊成立。
在此前的2個月,河北省已經對環境違法刑事立案113起,刑事拘留80人。當月,唐山玉田縣玉豐熱鍍鋅廠負責人沈寶明則因私自利用發電機恢復生產被刑事拘留。但遺憾的是,盡管重拳已下,河北的環境污染狀況積重之下并未迅速改觀。
在飄著裊裊白煙的石家莊鋼鐵有限公司(下稱石鋼)門口,幾個剛下班的工人湊在一起聊著剛剛得到的傳聞。其中一個中年人說:“幾天前省長和市長來石鋼開了辦公會,從今天就開始逐步停產,先從煉鐵的高爐開始停,要停一周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旁邊插話的另一個老員工頗有怨氣地說:“石鋼搬遷的風聲已傳了10年,到底搬不搬,搬到哪里到現在也沒個定論,萬一搬了,我們拖家帶口的該怎么辦?”
其實石鋼搬遷已有定論。此前一周公布的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已經決定了石鋼的命運。被認為導致石家莊嚴重污染的石鋼,計劃在2017年之前必須離開石家莊市區。
河北環保之殤,豈是石鋼獨罪。
在過去10年里河北鋼鐵(000709)產量增加15倍,生鐵、焦炭產量增加10倍,鋼鐵、生鐵、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等重化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困局已經成為了懸在河北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污染之甚
“河北8個城市再次沖進前10!”就讀于石家莊某大學的學生李藝有點無厘頭地更新了自己的QQ空間簽名,引得眾多老鄉留言追問詳情,以為一向并不冒尖的河北拿到了什么大賽的名次。當得知他指的是環保部公布的空氣質量檢測全國74城市最差排名,隨后的回復成了異口同聲的“哎!”。
這已不是河北省第一次因環境差而榜上有名。去年冬天極端霧霾天氣讓河北人記憶猶新,長達幾十天被霧霾籠罩,呼吸道感染患者激增,高速公路封閉,甚至市區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都若隱若現。
危機遠不止能看到的霧霾,流淌在飲用水、土壤中的不可見污染威脅著每個人的生命安全。
河北作為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又具有沿海資源的省份之一,一直以擁有三黑(鐵、煤、石油)優勢和環首都特殊地理區位為傲。在計劃經濟體制年代,河北在礦產資源和地理區位綜合優勢突出的情況下實現了重化工業迅速發展。在隨后幾十年里,電力、鋼鐵、建材、石化等重化工業已經成為河北省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重化工業帶給河北的經濟效益足以讓人心動。
數據顯示,僅僅鋼鐵一個行業,河北省的產量就從2000年的1230.10萬噸飆升到2012年的18048.4萬噸,在12年的時間內增長達15倍,每年的粗鋼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1/5。
但這迷人數據背后的故事是,從2012年冬季起,河北省就與“霧霾”二字緊密相連。
壞消息并不止污染,還有巨額的能耗。2012年,河北省消耗燃煤總量由2006年的2億多噸上升到3億多噸,其中大量用于鋼鐵、冶金、水泥等重化工企業。
在百度河北貼吧里,一條“河北的污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的帖子長期處于熱門。大多數人認為,在北京奧運會之后,河北的空氣質量變得越來越差了。
以 2005年首鋼搬遷為標志,北京拉開了“去河北”的產業轉移大幕。過去近十年中,除了首鋼和北京焦化廠,北京一機床鑄造車間、北京內燃機總廠鑄造車間、北京白菊公司洗衣機生產基地、北京汽車廠等均轉移到了河北的保定、廊坊和滄州等地。為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從2005年開始,北京市進行了產業升級, 淘汰或轉移了大批污染性企業。當時北京大氣污染的兩大污染源是位于北京西部的首都鋼鐵廠和位于北京東南的北京焦化廠,分別被轉移到了唐山市的曹妃甸開發區和海港開發區。
這讓河北人悲喜交加。一方面產業轉移到河北,河北的經濟發展有了新動力(310328),但同時也帶來了污染。
同樣產生大量污染的還有河北一向引以為傲的大型國企。今年5月,河北鋼鐵集團曾經因脫硫設施不正常運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被環境保護部通報批評。
“河北省的產業結構本來偏重鋼鐵、建材、石化、電力等行業,其中,河北省的鋼鐵粗鋼產量超全國總量的1/4;能源結構不盡合理,能源消費居全國第二位,單位GDP能耗比全國水平高近60%。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提出來調整產業結構,河北對這個問題重視程度一直不夠,一直按照過去的思維定勢去發展,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導致了現在嚴重的環境問題。”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員馬建章說。
由于河北省環繞京津的特殊位置,其治污工作備受關注。國務院辦公廳9月12日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河北省治污加了一道緊箍咒,提出到2017年河北省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同日,河北省委和省政府聯合發布《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亦稱“大氣50條”),給出確切時間表:經過5 年努力,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力爭再用5年或更長時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力度空前,壓力空前,河北開始舉全省之力治污。
此前半年,河北省啟動的以檢查非法排污、超標排污、惡意排污為內容的“三查”行動已經取締非法企業1329家、惡意排污企業26家,查處超標排污案件336起,責令整改965起,完成整改824起,對277件進行處罰。
河北省的“大氣50條”提出用5到10年來達到目標,而藍圖能否變為現實?
有人質疑,國外重污染城市如倫敦、洛杉磯、匹斯堡等治污都花費了半個世紀,河北省能否用10年完成這一重任?
“數據降低多少對老百姓沒有意義,空氣質量好壞大家能感覺到。”石家莊市民劉雄飛說。對于一系列承諾,他并不十分認可。在他看來最好的辦法是讓污染徹底消失,比如搬走。
搬遷之難
石鋼真的要搬了。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流傳在石家莊街頭巷尾的一個重要話題。
1957年建廠時,廠區在石家莊郊區,而今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這個位于長安區的鋼鐵企業已經落在了城市中心的懷抱,成為全世界都少見的二環鋼鐵廠。搬走石鋼,是眾多石家莊市民的希望。在河北省及石家莊當地搬走石鋼的決策也曾經數次做出,但終歸沒能有所作為。
有據可查,關于石鋼搬家最早的消息是出自2009年。據知情人士透露,按照河北省當時的規劃,到2010年之前,石家莊市區內的大型工業企業都必須搬離市區,位于市內的石鋼就在強令搬遷之列。而當時的石鋼所有者中信泰富認為搬遷和重建的費用可能要30億元左右,費用太高,所以中信泰富并不配合搬家。中信泰富對搬遷的不配合導致了石鋼開始遭遇密集的環保檢查。時任河北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副局長胡明公開批評石鋼出鐵方式是“三四流水平”。此后政府甚至在與中信泰富領導談話中提及“2010年底前搬遷,否則停產”的構想。最終, 中信泰富迫于多方面壓力決定退出石鋼。而此時也是河北大鋼鐵整合的關鍵年,河北省在2007年提出了成立河北省鋼鐵集團的構想。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國資委決定由河北鋼鐵集團回購石鋼,石鋼成為河北鋼鐵集團全資子公司。
隨著石鋼并入河北鋼鐵集團,河北省對于石鋼搬遷的態度也開始逐漸模糊。一個關于石鋼公司的綜合治理計劃逐漸代替了此前的搬遷規劃——河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為此下發了《關于石鋼公司近期節能減排綜合治理方案的批復》。該方案要求石鋼用3個月完成廠區綠化、美化、亮化等治理工作。石鋼也迅速開展相應工作,1個月后就成立了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和指揮部部署廠區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聲稱“力爭用6個月時間讓石鋼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現在省會面前”。
在今年年初的河北省兩會上,石鋼總經理王立平再次對媒體提及搬遷計劃。他認為石鋼已在黃驊圈地6000畝,之所以沒有搬是因為新建的項目一直沒有批下來。不過他認為,石鋼的污染控制已經是世界先進水平,石鋼是目前世界上最清潔的鋼廠之一。
對于如今的石鋼而言,搬遷依然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領導今天沒在企業,他讓我轉告你,我們會按照河北的規劃和部署來執行,現在方案未定我們不方便說什么。”石鋼宣傳部部長助理于泉對記者表示。相對于敏感的搬遷事宜,他們更愿意通過節能環保來為自己“無罪辯護”。負責石鋼企業內部刊物編輯的張程鵬指著廠區的樹葉說:“我們的噸鋼環保設施運行成本是80元,噸鋼二氧化硫、煙粉塵、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為0.25千克、0.435千克和0.015千克,是‘最清潔鋼鐵企業之一’。樹葉上都沒有灰塵。”
但對于鋼鐵廠而言,治污是要付出真金白銀的。
今年前8個月,擁有4000多名員工的石鋼盈利僅僅有200多萬元,但是石鋼每年在環保設施上的投入卻要達到1.4億元之多。
在新制定的《石家莊市市區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工作方案》中規定,石家莊市制定新一輪市區污染企業搬遷計劃,政府繼續給予“三年大變樣”期間搬遷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污染企業加快搬遷改造。2013年~2017年,完成市區18家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包括石鋼、華北制藥(600812)、維爾康公司、康欣公司、威可達公司等。
目前,身為河北鋼鐵集團一員的石鋼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異地重建項目仍未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一位不愿具名的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員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搬遷計劃已經通過《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的形式報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待批復。實際上一年前,國務院在《鋼鐵產業生產力布局和調整規劃》中已經明確石鋼和重慶、青島、杭州、合肥等四大城市的鋼鐵公司一同確定為搬遷目標。
“石鋼一直搬遷未成,已經成為一個負面榜樣,把污染企業遷出市區這是一個環保的原則問題,但是搬遷到哪里,污染問題怎樣解決,員工的安置問題等都要有規劃,這是無法回避的,不能無限期拖延。”馬建章說。
需要搬遷的不止是石鋼。9月26日,環境保護部在其網站上公布了 “12369”環保舉報熱線今年6月份收到的群眾舉報案件處理情況。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因藥廠廢氣異味被群眾舉報。2008年,華北制藥就已經提出要在 3年內完成全部搬遷,而今面對群眾舉報,河北環保廳在回復中建議石家莊市政府加快該公司搬遷進程,顯然5年過去了搬遷依然尚未完成。
轉型之困
河北顯然要被逼轉型了。
河北工業和信息化廳規劃處處長王建分在位于石家莊和平西街的辦公室內把幾份涉及到河北大氣污染治理的文件攤在桌子上一條條學習。文件上面已經被他用紅色的筆劃得密密麻麻。
一周內王建分已經接到了數份上級下達的關于河北大氣污染治理的文件。這些文件里面很明確地寫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不得審批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不再審批煉焦、有色、電石、鐵合金等新增產能項目。
作為省工信廳規劃處室的負責人,王建分必須牢記哪些項目在河北已經被判死刑。
不僅如此,一些已經存在的產業和產能也將面臨大幅度的淘汰和壓縮。“到2017年底,鋼鐵產能壓縮淘汰6000萬噸以上,全部淘汰10萬千瓦以下非熱電聯產燃煤機組,啟動淘汰20萬千瓦以下的非熱電聯產燃煤機組。‘十二五’期間淘汰水泥(熟料及磨機)落后產能6100 萬噸以上,淘汰平板玻璃產能3600萬重量箱… …”王建分一邊學習,一邊將這些關鍵內容讀出來給旁邊的人聽,他想的遠不止文件上刊載的淘汰這么簡單,淘汰過后新的替代產業是什么呢?這是他內心的一大問號。
據業內人士估算,身為中國鋼鐵第一大省的河北,此次為治污提出了5年內削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這意味著河北省要砍掉至少20%的鋼鐵產能,這一刀砍下,會讓河北省直接損失1400多億元。割肉治污,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燈下黑,大樹底下不長草。”河北省政府研究室一位中層干部用一連串的詞語形容河北面臨的困難局面。
而造成如此轉型困局的原因不僅在河北省自己。
誠然,被河北環繞的北京和天津,如兩顆璀璨明珠鑲嵌在華北平原,但一直以來,河北并沒有受到這兩大直轄市的庇佑。多年來河北一直一廂情愿地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的步伐,收效甚微。
“北京、天津的競爭讓我們沒法轉型。他進一步解釋說,我們想發展裝備制造業,但是三一重工(600031)這樣的企業被北京吸引去了;我們想發展烯烴等相對環保的臨港化工業項目,但被天津渤海新區搶走了。”河北省主管招商引資的部門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抱怨。
根據河北省的產業規劃,河北省正在謀求打破地區分割,尋找地區聯合,重點打造“環京產業帶”和“臨海產業帶”。其中環京產業帶的設想是,以鏈接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形成以北京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相關人員提供的一份署名為河北省商務廳副廳長史玉強的“河北產業布局路線圖”的內部資料中寫著:“十二五”期間,河北重點推進鋼鐵等八個傳統產業升級、實施新能源等七大新興產業的跨越。計劃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以上八大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由大變強、上檔升級。在這份資料中,列在第一的依然是鋼鐵。包括京唐鋼鐵公司精品鋼二期工程、樂亭千萬噸造船用鋼基地、渤海新區千萬噸優特鋼基地、承鋼千萬噸釩鈦制品基地、灤縣500萬噸鋼鐵項目、唐鋼優質板材升級項目、邯鋼優質板材升級項目……
“依然在過去的圈子里調整,這結構永遠調整不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指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北的指導思想是,把傳統的產業改造提升作為首要戰略是錯誤的。”馬建章對于這樣的轉型方式十分不滿。在他看來做出這樣的決策是因為相關領導不懂經濟學,貪圖眼前經濟利益。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河北省裝備制造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已經提升到2012年的17.96%,成為省內第二大支柱產業。重點發展的新能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經濟等重大項目工程也正在規劃實施。
典型的案例是秦皇島天業通聯(002459)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收購控股意大利Eden公司,利用其先進技術,成功研發生產出國內首臺新型全斷面巖石掘進機,打破國外壟斷。滄州宏潤重工自主研發制造出世界首臺5萬噸熱垂直擠壓機組于,并去年7月順利生產出第一根厚壁無縫鋼管,實現了我國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生產領域的重大突破。不難看出這依然是基于河北的鋼鐵產業。
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認為,當前河北應該把環境污染治理擺在第一位,不能在這方面再抱有幻想,必須下決心調整轉型。
陳耀認為,河北省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可能會帶來陣痛,因為轉型會涉及到關停、會影響GDP、影響財政收入甚至造成一部分損失。但河北省已經到了不得不停下來,想一想,換換思路的時候了。
一個來自業內的建議是,河北省需要在調整的同時新上馬一些項目、開辟一些新園區。河北省需要有目的地進行新興產業、高端產業的培育和招商。具體來說,河北省可以利用環京優勢發展健康養生方面的產業和服務。或許,通過這些探索,河北省能夠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河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