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年度動力煤談判開鑼 煤企游說取消關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日澳動力煤年度合同談判新近落幕之后,中日年度動力煤談判開鑼。 日澳談判的主體為瑞士嘉能可、以斯特拉塔集團為首的澳大利亞煤炭出口企業及以東電公司為首的日本電力企業。受到第三…
在日澳動力煤年度合同談判新近落幕之后,中日年度動力煤談判開鑼。
日澳談判的主體為瑞士嘉能可、以斯特拉塔集團為首的澳大利亞煤炭出口企業及以東電公司為首的日本電力企業。受到第三季度國際動力煤現貨價格持續下跌的影響,本次簽署的紐卡斯爾港6322大卡動力煤的合同價(平倉價)下調至85.8美元/噸,合同有效期為今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
10月22日,作為此前多年參與中日動力煤長協談判的中方代表,北京長貿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騰告訴記者,中日年度動力煤談判亦已開始,雙方初步有人員接觸,“但尚不知最終是否可以達成協議”。
沿襲以往傳統,此次中日動力煤長協談判由中煤集團和神華集團兩家牽頭負責,而兗礦集團和同煤集團等主要出口煤炭供貨方也會派代表參與,但沒有簽約權。
事實上,日澳動力煤談判最終簽約價格,已是連續第三年下降。此前2012年年度日澳動力煤談判的價格為95美元,對應6000大卡/煤種。
黃騰告訴記者,中國對日出口主要為5800大卡煤種,由于運距方面的優勢,一般比同等卡數的澳大利亞煤多5-10美元/噸。“但是目前談判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甚至有可能今年也談不成功,而是按照現貨走。”
據海關統計顯示,1-9月全國出口煤炭591萬噸,同比減少20.7%,出口額845064千美元,同比減少34.9%。作為比較,國家發改委此前發放的2013年度第一批煤炭出口配額為1900萬噸。
在黃騰看來,今年煤炭出口量難以跨越800萬噸大關,連出口額度的一半都用不完,在如此小的量下,中日年度動力煤談判最終可能無疾而終。
這并非沒有先例,2012、2013年中日動力煤談判亦由于價格方面的分歧,而最終未能達成一致,輸日動力煤按照市場現貨價走。
“按照現貨價走很正常,包括日澳的談判,也是一年有四次,簽一年合同,按季度定價。”兗煤集團一位負責人解釋,譬如日澳談成一年的供應量為8000萬噸,則會將量打到四個季度執行,同時每季度商談新的價格,合同則是年度合同執行。
“由此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季度到日本港口的不同煤,身上可能背的是不同的四個季度定價。”該高管說。
與煤炭出口量下降相對應,進口煤數量仍在增長,海關數據顯示,1-9月份中國累計進口煤炭2.39億噸,同比增長17.6%。
有消息同時稱,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取消中國煤炭出口的稅率,擬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目前,我國對煤炭出口仍執行暫定稅率,對煙煤、褐煤、泥煤征收10%的出口關稅。
上述兗煤高管承認,包括神華、中煤等煤企在內,均在游說相關部門取消出口關稅。
在2004年中國出臺煤炭出口配額制的相關政策之后,中國煤炭出口迅速下降。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煤炭出口量逼近1億噸,而2013年如若出口量為800萬噸,則意味著有92%的降幅。
黃騰認為,縱使配額制及出口關稅取消,目前煤企大規模重返國際市場仍然艱難。“在全球煤炭產能過剩的前提下,國際煤價均比國內便宜,使得空間已大為縮小。”
“更為重要的是,煤炭出口萎縮的10年,出口人才或已退休,或多轉行,出口人才匱乏,無論是與國際市場的對接、設施管理,還是出口煤品質的把握上,與10年前不能同日而語。”黃騰說,在價格競爭力及人才隊伍的建設兩方面,出口市場短期難有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