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長鋼燒結生產1+1模式創新增效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精料配礦到經濟配礦,首鋼長鋼公司燒結廠降成本增效益堅持創新,采取“1+1”模式,即:一是經濟配礦,一是工藝調整,取得了較好效果。截至9月份已實現內部利潤4146.09萬元。今年以來,面對…
從精料配礦到經濟配礦,首鋼長鋼公司燒結廠降成本增效益堅持創新,采取“1+1”模式,即:一是經濟配礦,一是工藝調整,取得了較好效果。截至9月份已實現內部利潤4146.09萬元。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挑戰,為進一步挖潛增效,該公司燒結廠實行燒結經濟配礦,采用“成本倒推核算體系”和數學模型模擬配礦計算的方式組織生產。即,在必保燒結礦質量的情況下,根據降成本目標倒推燒結礦配礦結構,再結合數學模型模擬配礦計算,根據測算后配礦結構深入到礦粉市場采購。在生產實踐中,他們加強對原料性能檢測,經濟配礦時注重不同礦種之間的同化性、互補性及有害元素對燒結生產及下一工序的影響,增加低品質礦粉配入量,并穩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將低品質礦粉配比穩定在20%—25%之間。
燒結經濟配礦的“成型”,讓燒結人把眼光放在了球團經濟配礦上。自球團投產以來,精礦是單一原料,高品位、高價格的代縣礦是唯一選擇,因此,他們把降成本的目標放在高品位代縣礦的替代品選擇上。低品位代縣礦比高品位代縣礦每噸便宜150元—200元,價格優勢明顯,由此,低品位代縣礦進入視野。
從之前的球團配料比一成不變,到現在高、低品位代縣礦搭配使用,低品位代縣礦配比多少,才能保證球團礦品質不變?燒結廠球團線的生產實踐自3月份開始運行。根據各種料的庫存量、產品成分要求進行總配料計算。從10%到20%調整低品位代縣礦的配入比例,一個月中調整配比5、6次,在保證球團礦鐵品位不降的標準下,最終將配比基本穩定在20%,做到了既能保證質量,又能滿足生產。
有了20%的成功,那30%以上呢?一次次的實踐調整,一次次水分、生球強度、熱工制度的精心調整,8月份,低品位代縣礦配比達到60%。截至9月底,燒結廠配入低品位代縣礦8.3萬噸,降成本914.95萬元。
當燒結和球團經濟配礦初具模型時,燒結廠又提出了經濟配礦一盤棋的思路,對燒結、球團所用原料統籌安排,打破燒結、球團各自配礦的格局,實現配礦互補,利用燒結低品質礦最終置換出球團高品質礦。
燒結廠利用高爐除塵灰的特性,以2%-3%的配比配到球團礦中后,置換了高品位代縣精礦粉,也因其粒度細的優點,有利于生球成球,使生球質量得到改善。當高爐除塵灰被置換出來后,其缺口由印尼礦等低品質礦補充,讓燒結配比消化更多的低價位礦種。
隨著經濟配礦調整,低品位精礦大量投入到燒結、球團生產線上。由于低品質礦中SiO2或有害元素含量較高、現有工藝設備條件的制約,低品位礦粉的投入量不高。同時,燒結所用的熔劑中普通灰CaO含量低,配比量達80%,球團所用的膨潤土配比高等,這些因素勢必會導致成品礦鐵品位降低。而鐵品位的降低是核算成本的“硬傷”,是燒結降成本的“攔路虎”,它會消化一部分由于價格差形成的成本利潤。
面對燒結經濟配礦遇到的“瓶頸”,為進一步提高經濟配礦效益,燒結廠采用了逐步配加全活性灰的工藝調整,利用全活性灰CaO含量最高達90%的優勢,在熔劑結構中活性石灰配比從去年的20%逐步升至今年的50%,在保證燒結礦堿度的條件下,為配加低品質礦種預留出了足夠空間。前三季度共消化低品質礦36.94萬噸,比去年同期多消化6.64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