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短期企穩但中長期挑戰嚴峻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經濟短期無憂 三季度實際GDP增長率回升至7.8%,顯示宏觀經濟已經企穩。這既得益于新一屆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將“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的政策措施,也得益于國務院明確了穩增長的“…
中國經濟短期無憂
三季度實際GDP增長率回升至7.8%,顯示宏觀經濟已經企穩。這既得益于新一屆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將“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的政策措施,也得益于國務院明確了穩增長的“底線”后出現的市場預期改善和信心修復。只要宏觀經濟政策在今后兩個季度不出現大幅搖擺,這一輪經濟增長的反彈應該可以持續到2014年年中。預計2013年全年GDP增長率將達到7.7%左右,2014年則略升至7.8%左右。
中長期挑戰愈益嚴峻
然而,今后幾個季度GDP增長率的回升可能只是中國經濟自2008年開始的、長達10年之久的下降周期中的曇花一現。以下三大挑戰可能令中國經濟在3-5年之內發生劇烈調整。
勞動力成本的迅速上升正在快速侵蝕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這非常有可能導致國內相關產業在五年內急劇衰落,造成大規模的失業問題。受此影響,我們估算,今后5年,我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就業可能會減少5000萬。
固定資產投資在巨額基數之上的高增長已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即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從目前的20%逐步降低到2018年的10%,今后三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總規模也將達到180萬億元,而今后五年則達到340萬億元。這不但將很快超出現有金融體系的融資能力,而且我們也很難尋找到足夠數量的、具有盈利能力的投資項目和標的。這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可能在五年內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
由于中國工業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對經濟增長率高度敏感,今后5年投資和經濟增長率的進一步下滑很可能導致工業企業(尤其是國企)出現大規模的虧損、倒閉與破產,并對就業、稅收、銀行資產的質量、資本市場、金融體系的穩定,甚至社會安定等多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政策組合減輕經濟大波動沖擊
我們擔心,即便我們立即采取一系列補救措施,中國經濟依然難以避免在2016-2018年間出現一次大幅度的調整與波動,因為我們也許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兼顧經濟中的多重目標。對此,我們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是應該未雨綢繆。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在經濟大波動到來之前,盡快推動一系列“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的改革與政策組合,一方面通過“穩增長”來為“調結構”買時間,另一方面通過大力“調結構”來盡可能地減輕經濟大波動對金融體系及社會穩定的沖擊。
具體來講,我們建議:
抓緊實施促進結構調整與轉型的改革與開放措施(如在服務業放松管制、切實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新技術、新行業、新的商業模式的應用和推廣、放松對民營經濟的束縛等等),在經濟大波動到來之前盡可能地培育和發展“新經濟”部門,以便在傳統經濟部門不得不調整之時,使“新經濟”部門能夠對宏觀經濟的穩定起到更大的承接和維穩作用。
盡可能拖延經濟大波動到來的時點,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新經濟”的發展壯大“買更多時間”,這其中最關鍵的是通過金融業放松管制(尤其是發展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拓展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以及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如切實落實“新三十六條”)等改革舉措為今后幾年的巨額投資提供足夠的融資。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通過對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輸出資本、幫助他們建設基礎設施來消化吸收國內傳統行業存在的巨大過剩產能,為“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加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
立即著手研究和建立一系列應對措施與制度建設,以降低經濟大波動對金融體系與社會穩定的沖擊。這包括:首先,積極拓展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盡快降低經濟發展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將銀行體系所承擔的過多風險通過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分散到各種其他類別的更適合承擔更大風險的融資模式中去。其次,抓緊清除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高風險因素,或將高風險因素通過制度安排分散在更久遠的未來(如將部分為純公益項目融資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國債化),避免各種風險集中在今后3-5年爆發。第三,建立危機緩沖或止損機制(如成立存款保險公司等)。第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建立涵蓋所有類別就業人口的失業救濟金制度,以便使經濟大波動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減輕其社會沖擊。
應該在輿論層面上調整決策者、學術研究人員及公眾對改革的預期,防止將來經濟大波動爆發時大家把改革作為“替罪羊”。我們要強調,改革不能避免這場大波動,而只是有可能推遲其發生的時點或者減輕其對金融體系和社會的沖擊。無庸置疑,改革是有風險的,尤其是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和加大對外開放肯定會增大經濟發展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但是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如果不改革,我們是否就能避免這場經濟大波動?我們認為,不管改革與否,這場長期被拖延的周期性與結構性并存的經濟大調整可能都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將來不應該把改革當作大波動的“替罪羊”。我們之所以強調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擔心,如果屆時大家視這一輪改革為經濟大波動的“替罪羊”的話,那么我們這么多年所做的各項改革與開放措施屆時就非常有可能被全盤否定,進而出現體制倒退的現象。果真如此,這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