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兌損失高達20.3億元 兗州煤業再成“虧損王”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兗州煤業公布2013年三季度報,今年1月至9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4.6億元,同比下降1.5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5.89億元,繼上半年“領虧”24億元后,再次成為煤業“虧損王”。 …
近日,兗州煤業公布2013年三季度報,今年1月至9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4.6億元,同比下降1.5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5.89億元,繼上半年“領虧”24億元后,再次成為煤業“虧損王”。
值得注意的是,從生產經營指標看,今年前3季度,兗州煤業原煤產量5431萬噸,同比增長9.0%;商品煤同比增長6.3%,銷售商品煤同比增長12.1%。在產銷平穩增長、煤炭業務成本同比減少16億元的形勢下,兗州煤業三季度實現盈利18億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半年的虧損。
既然實體業務受產業景氣度持續下滑的影響并不明顯,甚至呈現出了一定的“逆勢增長”態勢,那么,賬面上6億元左右的虧損又是從何而來?“前3季度,兗州煤業在財務報表上的虧損主要是匯兌業務惹的禍。”兗州煤業董事會秘書張寶才說,兗州煤業在收購澳大利亞礦產資源時發生了美元貸款,而貸款主體兗煤澳洲公司的記賬本位幣是澳元。今年以來,澳元對美元進入了貶值通道,使兗煤澳洲公司產生了賬面的匯兌損失。兗州煤業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就會把這些賬面虧損額以人民幣來展現,導致了公司財務費用大幅上漲。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兗州煤業的財務費用同比暴漲9倍,匯兌損失高達31億元,這也直接導致了兗州煤業的業績“大變臉”。三季度,盡管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有所回升,但1月至9月份,兗州煤業的匯兌損失仍然高達20.3億元,使財務費用增加了約26億元,從而使兗州煤業再次戴上“虧損王”的帽子。
近年來,兗州煤業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并購的動作頻頻,成為煤炭行業中在海外擁有資產最多的企業。在此過程中,兗州煤業也曾經是匯兌業務的受益者。有關資料顯示,自2009年兗州煤業取得匯兌收益以來,到2012年底總計已經獲得賬面匯兌收益40億元,但今年前3季度產生匯兌損失20億元,兗州煤業的業績上演了“過山車”行情。
記者了解到,為了從資本市場上甩掉“虧損王”的帽子,兗州煤業目前正在考慮更換貸款主體,對兗煤澳洲公司美元貸款進行重組,以規避匯兌損益風險。張寶才表示,進行債務重組后,匯兌業務的盈虧波動將大大變小,有利于規避因匯率波動使公司賬面業績產生大幅波動的風險。
根據中經產業景氣指數報告監測,三季度,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為96.6,較上季度微降0.2,景氣指數連續7個季度走低。在景氣度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煤炭產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6.5%,企業虧損面25.3%,比去年同期擴大5.4個百分點。
在煤炭產業的寒冬期中,兗州煤業在“爬坡過坎”中交出的成績單雖然不如往年亮麗,但也有不乏可圈可點的亮點。
兗州煤業表示,四季度將力爭實現利潤10億元左右,全年業績同比回落控制在90%左右的水平,全年將實現利潤約5億元。
記者了解到,兗州煤業已經主動對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了調整。其中,在產品銷售環節,已經啟動銷售結構調整戰略,加大煤炭洗選,力爭使商品煤的洗選率提升至100%,使煤炭產品符合綠色煤炭的消費需求,也提升煤炭的銷售價格。根據保守估計,僅這一項調整,就可能給企業帶來至少9億元的凈利潤。
在生產端,兗州煤業通過工業設計創新,推行“減頭減面減系統”的開采理念,力爭減少資本要素投入和人員投入,提高勞動效率;同時,把節約下來的人力資源轉移到其他剛剛投建的煤礦中。
此外,在新礦區開發中,兗州煤業還推行了項目負責制,把更多的生產經營決策權下放給下屬企業,鼓勵下屬企業結合自身實際需求開展招投標,優化招投標流程。目前,僅這一項工作,已為兗州煤業節約了3億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