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江談我國鋼鐵工業運行和未來發展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鋼鐵行業的情況略好于去年,預計全年行業將盈利,但利潤的構成結構還不夠'漂亮’。”在11月16日召開的業內會議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副會長劉振江指出,“目前,鋼鐵行業…
“今年鋼鐵行業的情況略好于去年,預計全年行業將盈利,但利潤的構成結構還不夠'漂亮’。”在11月16日召開的業內會議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副會長劉振江指出,“目前,鋼鐵行業正處于國家宏觀經濟調整的適應期,處于從規模效益的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的發展方式轉變的陣痛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國家改革、產業調整、企業轉型已經勢在必行。鋼鐵工業必須得緊緊抓住這個契機,積極做好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要緊緊抓住契機化解產能過剩
劉振江表示,今年最大的變化是鋼鐵生產主業由去年的虧損變為盈利。根據鋼協的統計,1月~9月份,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利潤為112億元,屬微利,預計全年行業將盈利,但利潤的構成結構還不理想。他指出,今年鋼鐵行業略好于去年的主要因素有3個:一是去年的虧損大戶今年減虧幅度較大;二是煤炭價格下降,減少了鋼鐵生產成本;三是企業加大了對標挖潛和降本增效的力度。但是,全行業還是在虧損的邊緣線上煎熬,而且今年也有新增的虧損企業。
“效益不好主要是因為礦價高而鋼價低。目前的鋼材價格基本上是20年前的水平,今年6月份甚至跌破了20年前的價格,10月18日又一次跌破了20年前的價格。價格低是因為產量過高,今年的產量控制不如去年。”劉振江說,“鋼材價格是20年前的水平,但生產成本是20年前的5倍~6倍,這個'剪刀差’對鋼鐵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劉振江指出,產量過高與產能過剩有關,人為因素也很關鍵。所有人都知道鋼產量太高,但都希望別人減產,自己盡量多生產,各行其事的結果疊加到一起,就造成了總量的失控。市場形勢稍有好轉,鋼產量馬上會上去,結果很快引起進口礦價格上漲,鋼材價格下降,庫存增加。這個變化的周期越來越小,市場振蕩頻繁,這樣下去是惡性循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措施之有力前所未有。鋼鐵工業必須得緊緊抓住這個契機,積極做好化解產能工作,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積極控制產量,下大力氣拓寬新的鋼材使用和需求市場,努力使行業運行回歸和處于健康狀態。”劉振江強調。
要理性研判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鋼鐵工業的工業化水平總體是高的,也一直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有的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裝備大部分在中國。同時,我國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每年能消費6億多噸鋼。“我們既不可滿足現狀,也不可妄自菲薄,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們與國際同行在市場環境、工業裝備、技術水平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和差異,準確把握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堅定不移地把中國鋼鐵工業做強做優。”劉振江表示。
劉振江指出,我國鋼鐵企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一是化解過剩產能的壓力大,企業數量多,組成良莠不齊,規范程度不高。二是研發、創新能力還不強,先進設備還沒有生產最好的產品,一些核心關鍵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高檔品種的質量穩定性還較差。三是節能環保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的節能環保水平差距還比較大。四是對進口礦的依存度太高,價格受制于人。五是行業自律能力不如發達國家,產業集中度低,控制產能產量的能力欠缺。六是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基本上還是鋼材生產商,在轉變服務方式、延伸產業鏈、由生產商向集成服務商轉變中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們必須從本質上認識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理性地看待存在的問題,從時代的要求出發,研究行業的發展趨勢。”劉振江強調,全球的鋼鐵工業都面臨產能過剩、效益低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挑戰。對于產能過剩,我們要從行業發展規律的角度認識和處理。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鋼鐵,需要多少鋼,需要什么樣的鋼,鋼鐵工業要服務和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
劉振江說,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是與人類社會和諧發展。要把節能減排和節約資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發揮出鋼鐵本身是綠色產品的優勢,通過綠色制造實現綠色發展。鋼鐵工業在品種和質量方面的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空間,要通過技術創新滿足用戶對鋼材質量品種的要求。要探索與用戶共同開發新產品、解決鋼材使用中的問題的合作機制,與用戶形成開發成本共擔、經濟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要從生產組織到市場開拓進行全方位的努力,加強與用鋼行業的協作,開發新的消費市場,擴大鋼材使用范圍。同時,鋼鐵企業要夯實管理基礎,進行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快體制機制改革。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鞍鋼股份擬發行12億元短期融資券 下一篇:拉美鋼鐵將受益于鐵礦價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