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產能過剩是鋼市回暖的重要基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年即將結束,鋼市在這一年中3月達到了高點,但整體來看,仍處于低迷狀態,后期,由于對三中全會、新城鎮化會議的預期,使得鋼價產生一輪新的反彈行情,但是反彈力度卻不盡如人意,好景不…
2013年即將結束,鋼市在這一年中3月達到了高點,但整體來看,仍處于低迷狀態,后期,由于對三中全會、新城鎮化會議的預期,使得鋼價產生一輪新的反彈行情,但是反彈力度卻不盡如人意,好景不長,12月中旬,鋼價便處于逐漸穩中偏弱狀態。還有不到2周的時間我們就迎來了馬年,那么鋼市是否也能馬到成功呢?
鋼鐵行業的日子不好過,這已不是新聞。近兩年經濟增速減緩,尤其是在投資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的背景下,鋼鐵業的虧損出血點依然在不斷擴大,情況越來越嚴重。之所以鋼鐵業會陷入這種難以自拔的困境。仔細分析為何低迷不振,最重要的原因——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制約鋼價長期維持低位。多年來,我國鋼鐵產能的增速始終高于需求的增速。2013年1—11月份,全國粗鋼產量為7.15億噸,預計全年產量將為7.82億噸,較去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24億噸增幅為8%左右,預計全年表觀消費量為7.30億噸。
我國是鋼鐵大國,大量的鋼鐵生產已經使得市場供大于求,這也是鋼市低迷的最根本原因。事事都有解決的辦法,今年嚴重的霧霾天氣,使得國家政府堅定了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決心,面對造成大氣污染的最大“貢獻者”——鋼鐵行業,對其的排污檢測也會相當的嚴格,但是排污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現階段一些中小鋼廠利潤本就不多,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他們哪有那么多的錢呢?面臨的選擇便是轉型或兼并重組,這樣或從根本上減少了對鋼鐵的生產。
我們都知道,河北省是鋼鐵產量第一大省,產量約占全國30%,2012年粗鋼產量占全國25%,環保壓力非常巨大,結構調整任務也很重。河北省從實際出發,集中拆除了一批鋼鐵企業的高爐、轉爐,這些產能應該說都是屬于污染和能耗非常大的產能,而這些產能也不適合于向別的地區轉移。當然,這種做法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但是相比它帶來的效益來說,權衡利弊,還是利大于弊。
目前京津冀地區已成污染重災區,河北治理污染任務更重。在中國環保部公布的全國首批重點監測7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個城市河北每月都超過半數。作為河北大氣污染主要排放源的鋼鐵、水泥、電力和玻璃四大行業之一,該省粗鋼產量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之首。國務院日前提出五年內壓縮8000萬噸產能,其中6000萬噸落在鋼鐵第一大省河北,可以看出此次淘汰落后產能并不是逞一時之氣。而明年的力度會更大,措施會更多,也是毋庸置疑的。
我國鋼鐵產能的利用率遠遠低于合理水平。雖然行業就治理產能已經達成共識,但利益盤踞,政策難以實施到位,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以致于行業走上了越治理越過剩的不歸路。要化解鋼鐵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歸根結底還要靠市場來解決。鋼鐵業要及早對行業進行結構調整,重點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樣鋼市才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