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轉型之路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提要: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因此,繼續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全面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在河北具有特殊重要性。近年來,遷安市牢牢抓住“推進經濟結構…
提要: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因此,繼續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全面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在河北具有特殊重要性。近年來,遷安市牢牢抓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這個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牛鼻子”,大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提升市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之路。今年1-9月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5.8億元,同比增長11.5%;完成全部財政收入60.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0億元,同比增長24.5%。
遷安市是一個依礦而起、因鋼而興的典型資源型城市,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人口73.6萬,市域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十年位居河北省縣級30強之首,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評比中列第24位,在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評比中列第22位。近年來,遷安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主導產業加速融合,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構建了“3+5+6”的產業發展格局,在宏觀形勢十分復雜的情況下,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走出了一條“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轉型之路,榮膺“2012中國經濟轉型示范城市”。
一、從規模擴張到效益提升,鋼鐵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由低到高
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增長轉變,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發展,這既是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在全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鋼鐵業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依靠規模擴張的路子已經走到盡頭。但鋼鐵產業的絕對主導地位,決定了遷安只能把轉型升級的立足點放在促進鋼鐵產業提質增效上,而不簡單地淘汰關閉。遷安市堅決控制鋼鐵產能,明確提出“不增一噸鋼、一噸鐵”,大力實施“產能不增、效益倍增”戰略,以項目建設實現存量調強,增量調優,鋼鐵產業實現脫胎換骨式發展。
一是抓裝備提升。把淘汰落后作為促進改造升級的重要抓手,累計投資154億元實施了一批技改提升項目和節能減排項目,拆除了全部28座400立方米以下高爐、7座25噸以下轉爐,淘汰落后煉鐵能力549萬噸,煉鋼能力280萬噸。目前,全市所有高爐均在450立方米以上,轉爐均在35噸以上,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100噸以上轉爐占到了70%,裝備水平躋身全省前列。
二是抓技術創新。積極引導鋼鐵企業引進、吸收和推廣科技創新成果,支持建設企業研發中心。與上海交大、北京科技大學等院校合作,建立了首鋼遷鋼、思文科德2家院士工作站和10多家企業研發機構,集合了200余項國際、國內領先的鋼鐵冶金工藝技術。
三是抓循環生產。全面推廣高爐煤氣回收、鋼渣水渣綜合利用等先進適用技術,累計投入60多億元實施了九江線材有限公司循環產業園、鑫達公司鋼渣水渣綜合利用、松汀公司余能發電等200多個節能減排項目,鋼鐵企業廢渣、廢水、廢氣基本上得到全部回收利用,其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8%,焦爐煤氣利用率達到100%,形成了近80億度的余壓余熱發電能力,鋼鐵企業均實現了“負能”生產。
四是抓管理提效。堅持向管理要效益,深入組織開展鋼鐵企業對標達標行動,入爐、焦比等主要指標均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同時,利用浙江物產電子交易平臺,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模式,開拓新的市場空間,今年1-9月份,遷安市九江線材、燕山鋼鐵等5家鋼鐵企業累計網上交易量40萬噸,交易額達13億元。
二、從一鋼獨進到融合發展,產業鏈條不斷縱向延伸、橫向拓展
省委周本順書記來唐山調研時講,毛主席說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我們不能種了糧食只賣原糧,至少做成饅頭、包子、米飯,最好做成糕點。遷安作為一個以鋼鐵產業為主導的重化工業城市,產業結構的根本問題不完全在于“過重”,而在于“過低”,即產業結構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高附加值的后續產業沒有發展起來。這樣的產業結構如不改變,必然帶來競爭上的被動、效益上的薄利和資源能源消耗的加大。遷安著眼放大鋼鐵產業優勢,把產業鏈條不斷向縱深延伸、橫向拓展,把精品鋼鐵、裝備制造和現代物流作為支撐市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形成了“三足鼎立”、關聯帶動、融合發展的格局,構筑起了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一是依托產業基礎建設精品鋼鐵基地。立足改變鋼鐵總量大、優質鋼、特種鋼比例低的局面,大做延伸、創新、提升文章,投資500多億元實施了33個鏈條延伸項目,利用產業關聯性形成大企業帶動、小企業配套的發展模式,其中投資20億元的思文科德電工鋼及鍍錫板項目已經正式投產,投資30億元的燕鋼熱軋卷板項目完成試車已具備投產條件,投資10.6億元的祥燕管材、投資30億元的粵商管業園、投資3.6億元的九江低碳冷拉鋼絲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投資12.5億元的唐山正大制管公司年產250萬噸焊管項目即將開工。預計到年底,硅鋼、鍍錫板、彩涂板、家具管材等高端精品鋼材產值將達到1200億元,精品鋼材比重由25%提高到30%,成為亞洲最大的高速線材單體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硅鋼生產基地、全國唯一的八色印鐵生產基地、北方最大的管材生產基地。
二是依托礦業需求培育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是耗鋼產業。遷安市本地及周邊地區鋼鐵、礦山企業密集,原材料豐富、鋼鐵礦山裝備需求巨大的優勢,成功吸引了多家行業龍頭企業落戶遷安。堅持龍頭項目和配套產業項目并舉,不斷加快推進產業規模擴張。總投資63億元,實施了梁山巨源特種車輛加工、遷礦重工重型礦山設備制造等19個項目。投資30億元的徐工集團施維英基地項目將于10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柳工集團與首鋼合作的重型汽車制造項目已經投產,240噸的礦用車生產線填補國內空白,投資20億元的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進,遷安將成為北方重要的工程機械制造基地。1-9月份,裝備制造業行業增加值增長53.7%,超工業增速40.7個百分點。
三是依托市場優勢壯大現代物流業。每年1.8億噸的一次性物流生成量,腹地3.6億噸的通過性物流量的市場為遷安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廣闊空間。遷安市先后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71.4億元的19個現代物流項目,呈現出龍頭引領、中小企業集群跟進的良好局面。目前,北方鋼鐵物流產業園區內聚集了浙江物產、天津物產、中鐵聯合物流3家行業巨頭和50多家中小物流企業,其中世界500強、全國物流業首強浙江物產集團,以全新的物流發展理念和物流模式,投資65億元建設集大型電子交易平臺和總部經濟于一體的北方國際物流供應鏈基地;全國物流業排名第2位的天津物產集團投資10億元的遷安綜合物流服務中心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物流百強企業中鐵聯合物流集團實施的物流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投資10億元的神華遷安煤焦產品物流園區項目正在設計,近期可開工,將成為物流產業的又一龍頭。依托三大龍頭,遷安背倚三北、東望渤海、面向國際的物流業發展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從依賴鋼鐵到多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起步、蓄勢待發
打破資源依賴、路徑依賴,發展接續產業,推進產業多元發展,是資源型城市提升抗風險能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鋼鐵長期是遷安生存和發展的依賴產業,遷安的轉型發展不是否定傳統產業,而是立足區位優勢和城市資源,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大力培育“五個百億產業板塊”、打造“六大區域性功能中心”,著力做好“無中生有”文章,形成多點開花、多業并舉的多元發展態勢,讓接續產業與替代產業、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支撐起遷安的未來。
大力培育煤化工、包裝建材、食品醫藥、文化旅游、高新技術五個百億產業板塊。成功引進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煤化工、包裝建材傳統產業正在實現由低向高、由小到大的轉變,投資12.3億元的中海油LNG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投資27億元的九江LNG項目將于11月份正式開工,兩個項目竣工投產后,將形成58.5萬噸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能力;總投資24.6億元的潤安建材玻璃深加工、正元高檔包裝產品等7個項目進展順利。英諾特生物制藥、葵花藥業現代生物制藥及高峰糖業100萬噸果糖等項目即將竣工;百善制藥二期、今麥郎礦物質水生產線等項目積極推進,食品醫藥板塊呈現出集群發展的良好勢頭。投資10億元的龍灣游艇俱樂部項目開工建設,投資65億元集動漫設計、品牌制造、休閑娛樂、動漫體驗、影視特效于一體的中國國際動漫體驗島項目正式簽約,將成為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龍頭。
全力打造教育培訓、養生養老、文化創意、消費購物、金融服務、總部經濟六大區域性功能中心。把城市作為高端服務業發展的平臺,堅持“抓城市就是抓產業、抓轉型、抓發展”的理念,突出山、水、綠、文的特色,著力提升城市集聚產業、吸納人口的能力。投資130億元的灤河綜合開發工程,形成了24平方公里的大湖美景和19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搭建了優質平臺。投資50億元的天洋城第四代城市綜合體、投資16億元的紅星美凱龍家居綜合體和投資20億元的萬嘉綜合商貿物流園項目加快建設,輻射周邊的消費購物中心正在加速形成。河北聯合大學遷安學院已初具規模,微軟IT學院研究生培訓班即將開班,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人大附中、衡水中學等一批教育培訓項目正加快推進。國廣傳媒、北京藝嘉景將軍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文化創意項目積極推進。投資20億元的協和源頤養中心等7個養生養老項目進展順利,家庭服務網絡中心唐山總部、友好醫院等項目已經正式簽約。投資6.5億元的金融街項目已完成設計,近期將開工建設。
遷安市“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轉型發展之路,抓住了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成為擺脫資源束縛、實現蛻變升級的一個范例。遷安市轉型發展的實踐反映出很多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不僅對于資源型經濟轉型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而且對于全面推進縣域發展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遷安的轉型成功主要在于三點:一是把本地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作為初始動力,走集約、集群、集聚發展之路,鮮明提出了“產能不增、效益倍增”的目標,最大限度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始終把傳統優勢產業作為發展的財富而不是包袱,不拋棄、不放棄,進而提質增效、延展鏈條、加快升級、集群發展,源源不斷地為傳統產業注入生機與活力。三是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以新思路創造新優勢,以新優勢追求新突破,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