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鋼”軍令狀不能淪為數字游戲
來源:騰訊財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北京連日來的霧霾令河北感到壓力很大。河北省省長張慶偉日前立下軍令狀:鋼鐵產能新增1噸就地免職。 河北是中國鋼鐵第一大省,鋼鐵產能為2.5億噸,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鋼鐵業的粗放發展也…
北京連日來的霧霾令河北感到壓力很大。河北省省長張慶偉日前立下軍令狀:鋼鐵產能新增1噸就地免職。
河北是中國鋼鐵第一大省,鋼鐵產能為2.5億噸,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鋼鐵業的粗放發展也破壞了河北及周邊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環保部去年9月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七個位于河北。很多人認為,是河北的污染導致北京、天津霧霾嚴重。
在中央淘汰落后產能和治理環境的舉措下,河北省去年11月公開拆除了幾家鋼企的煉鋼爐,關閉680萬噸鋼鐵產能。按照中央要求,到2015年河北省必須關閉1700萬噸鋼鐵產能。在未來五年內關閉6000萬噸產能,相當于全國削減產能目標的75%。
但類似河北這種強壓指標的做法很難見效。2005年至今的八年間,雖然政策一直保持高壓態勢,中國的鋼鐵產能卻從當年的4.7億噸,擴張至2012年年底的9.5億噸,出現產能越減越多的尷尬局面。
與以往不同,中國經濟正在減速,本輪產能過剩很難在經濟增長中自然化解。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7%,為近年來新低。經濟增速放緩將導致基礎設施投資減少,進而減少鋼鐵需求,鋼鐵產能過剩形勢將更加嚴峻。
數據失真令削減產能淪為數字游戲
事實上,要完成鋼鐵產能目標也許沒有看上去那么難。
一方面,官方數據并沒能體現出產能過剩的實際情況。瑞銀證券研報指出,造成官方數據失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只出現在統計數據中的已淘汰生產設備、不同的統計口徑以及旨在干擾競爭對手或得到政府補貼的故弄玄虛。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道,去年11月河北拆除的煉鋼爐實際上停產已久,并不是還在進行生產的煉鋼爐?s減產能的措施沒有起到實際效果,只是一場數字游戲。
背后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河北鋼鐵企業2012年上繳稅收405億元,占財政收入的12%。以鋼鐵產能為主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14%,對GDP貢獻度很大鋼鐵企業無異于地方政府的“搖錢樹”。地方政府缺乏縮減產能的動力。
在河北承德,承德鋼鐵還是當地最大的雇主,占承德市全部國有單位雇員的八分之一。淘汰落后產能還將對稅收和就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地方政府很難放棄當地的鋼鐵廠。
另一方面,一些小鋼廠往往扎根于偏僻的鄉村,與大型鋼企相比,這些小鋼廠環保投入更低,對監管的“嗅覺”更為靈敏,一有風吹草動就關門,以至于大多沒有被納入官方統計,也不容易被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2月至11月,河北省的粗鋼產量減少了16%,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去年底,北京再次出現重度霧霾,河北縮減鋼鐵產能對環境的改善效果并不明顯。
解決產能過剩須摒棄GDP崇拜
產能過剩的情況并非中國獨有,從國際上看,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經濟發展以后,都面臨過產能過剩的問題。
美國的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制度比較完善、價格扭曲現象較少,企業的生產成本能夠充分反映能源成本、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因此,落后產能會被市場自然淘汰。
在控制過剩產能方面,日本跟中國目前使用的方法較為接近,首先是嚴格管理新增產能,增加準入門檻,政府通過市場干預的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產能,但是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一旦需求出現萎縮產能過剩的問題重現,而美國市場化的方法則幫助產能過剩行業完成產業升級。
要解決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就要摒棄GDP崇拜。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短期內GDP目標還是應該有,GDP增速還是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上。最大的爭議在于,需要摒棄GDP崇拜,改變那種為了實現GDP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方式。
同時,也要改變調控方式,從立軍令狀式的行政手段,轉為通過提高企業節能、環保和安全等成本,利用市場倒逼機制淘汰一批生產不規范、低效率的企業。
目前宏觀經濟低迷,靠經濟增長消化過剩產能將是個漫長的過程。通過行政干預的方式短期內控制新增產能具有一定效果,但從中長期看市場化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太原為煤炭產能設“天花板” 下一篇:本鋼汽車板覆蓋國內多數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