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的“國際范兒”:在世界頂級平臺上做業務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專訪鞍山鋼鐵集團總經理張曉剛尋找中國創新榜樣《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劉永剛●路永慶|遼寧鞍山報道張曉剛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符合射手座的所有典型特征:有敏銳的洞察力、相信自己的直覺、強…
專訪鞍山鋼鐵集團總經理張曉剛
尋找中國創新榜樣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劉永剛●路永慶|遼寧鞍山報道
張曉剛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符合射手座的所有典型特征:有敏銳的洞察力、相信自己的直覺、強悍而不妥協、嚴謹而富有好奇心、外表儒雅而內心熱烈。這些性格不僅浸淫到了他30年個人變遷史的每一根血管,也使鞍山鋼鐵集團(下稱“鞍鋼”)這家歷史悠久的鋼鐵企業感受到了他的魄力。
和其他一些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大型央企高管相比,張曉剛的國際化程度要更高一些。
2013年9月,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鞍鋼總經理張曉剛成功當選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下一屆主席。這是1947年ISO成立以來,中國人首次擔任這一國際組織的最高領導職務。而在此前的2011年,張曉剛還曾當選國際鋼鐵協會主席,成為首位擔任這一職務的中國大陸鋼鐵企業負責人。
近日,在鞍鋼總部的一間會議室里,著一身淺灰色鞍鋼工作服的張曉剛,用其平易而樸素的話語,清晰闡述了鞍鋼的發展思路和中國鋼鐵業的脫困路徑。
“三大戰役”減虧108億元
剛剛過去的2013年,跌入低谷的鋼鐵行業形勢并未好轉,一噸鋼的利潤甚至不及一頭豬的價格,但鞍鋼卻在全年同口徑大幅減虧108億元。
張曉剛坦言,關鍵在于鞍鋼正在打一場“扭虧攻堅戰”,實施加大自主創新、推進礦山增產增效、大力發展非鋼產業這“三大戰役”。
鞍鋼一位中層管理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鞍鋼之所以能減虧,是因為企業在發展中已經明確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無論是對內的兼并重組還是對外的業務開拓,作為總經理,張曉剛和鞍鋼一樣,經歷了無處不在的考驗。1974年便進入鞍鋼研究所,其間在高校、科技機構及鞍鋼各部門反復深造磨煉,張曉剛不僅是地地道道的工學博士,能以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對話,而且有著極強的現代意識和開闊的視野。
“鞍鋼要想成為頂級企業,一定要在'布局’和'長大方式’上有所變化。”張曉剛坦言,“鞍鋼在布局上會把視野放到全球,'長大方式’也要突破傳統的'投資建廠’模式,增加'資產重組’的比重。”
了解鞍鋼發展脈絡的人都知道,早年間,無論是2005年濃墨重彩的鞍本聯合(鞍鋼和本溪鋼鐵集團聯合重組成立了鞍本鋼鐵集團),還是2006年讓鞍鋼興奮不已的營口鲅魚圈項目,基本上都是在遼寧省內做文章,且多采用傳統投資建廠方式。
“事實上,隨著中國鋼鐵產業的快速成長以及資源約束的逐步顯現,中國鋼鐵業在產業布局、產業規模以及產業鏈延伸上,越來越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點:沿海布局、通過資產重組構建全球產業鏈條及企業戰略等,已成為鋼企做強的重要途徑。”張曉剛如是說。
有了這種思路,鞍鋼在國內的產業布局上更加精準。
2010年5月,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與攀鋼集團有限公司實現戰略重組成立鞍鋼集團[微博]公司。
與攀鋼重組后,鞍鋼集團公司國內布局日趨完善。在東北地區,形成了鞍山本部、鲅魚圈新區、朝陽新區三大基地;在西南地區,擁有攀枝花、成都、江油、西昌、重慶生產基地;在華北地區,重組天鐵冶金集團鋼板公司,實現在天津的布局;在東南地區,新建鞍鋼冷軋鋼板(莆田)項目。
但在張曉剛眼中,作為特大型鋼企,鞍鋼要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鋼鐵企業,“據守一隅、添磚加瓦”式的拓展方式當然不是最佳路徑。
老國企的“國際范兒”
事實上,鞍鋼國際化經營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據鞍鋼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鞍鋼擁有海外資產目前鞍鋼擁有海外資產近90億元,海外企業、機構分布于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
多年前張曉剛曾到美國通用電氣(GE)進行過兩周的考察學習,這兩周的經歷讓其刻骨銘心:“啟程時我們這些大型國企的領導都還有些不以為然,以為國情不同,學不到什么。可回來的飛機上,大家都在感慨之余,開始對比著思考自己的企業。”張曉剛坦言。
他說,中國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只有更多中國企業成為跨國知名企業,中國的大國地位才能進一步確立。雖然方式不盡相同,但中國鋼鐵行業的領頭企業一直在實施“走出去”戰略。
近幾年,鞍鋼通過積極的全球化戰略在世界范圍內布局產業鏈條。2010年,鞍鋼與美國鋼鐵發展公司合作,成為首個在美投資建廠的中國鋼鐵企業;此外,鞍鋼還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日本神戶鋼鐵公司、英國斯坦科集團和韓國浦項制鐵公司等國際領先企業在市場、技術、管理、銷售以及培訓等多方面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合作。
而鞍鋼與美國鋼鐵發展公司的合作讓張曉剛體會到“走出去”的艱辛。
2010年5月14日,鞍鋼與美國鋼鐵發展公司簽訂了三個投資合作備忘錄。美國鋼鐵發展公司計劃分期設立四個螺紋鋼廠和一個電工鋼廠,根據協議,第一個螺紋鋼廠將在美國密西西比州與鞍鋼合資興建,項目投資1.75億美元,鞍鋼在總投資額中的占比只有不到20%。
用張曉剛的話來形容,“這個項目在當時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在鞍鋼和美國鋼鐵發展公司推進項目前行時,美國國會鋼鐵行業議員小組的50名成員致信時任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要求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調查中國鞍鋼在其與美國鋼鐵發展公司合資公司中的投資,是否可能妨害美國的國家安全,這一要求隨后得到了美國鋼鐵協會的支持。
張曉剛聽到這個消息時,第一反應是感到“不可思議”。“我感到很費解,為什么號稱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國,又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還是會把政治和經濟混淆起來?”
雖然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避免了節外生枝,但在張曉剛看來,這個“插曲”在當時足以給中國的鋼鐵企業上一課。
張曉剛把鞍鋼全球化戰略的拓展比作“登山”。他說:“你與誰一起登山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找到世界頂級企業作為合作伙伴,與它們建立合資企業,這樣直接就把自己的業務做到了世界頂級平臺上。”
在張曉剛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面臨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制約,為此“我們的合資企業要本地化,為當地解決就業,創造當地稅收,這也是消除國外貿易保護的一個有效辦法”。而針對標準化原因造成的貿易壁壘問題,身為ISO候任主席的張曉剛認為:“要想避免貿易壁壘,就要主動參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只有積極參與競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才能避免貿易壁壘。”
對話張曉剛:鞍鋼不會去“養豬”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國內鋼鐵價格持續低迷,鋼鐵企業經營困難,您認為,在這個階段應如何應對?您如何看待未來一年國內鋼鐵市場前景?
張曉剛:當前,鋼鐵行業處于低迷期,承受多方壓力,具體表現在,鋼鐵行業仍將處于高產能狀態,下游行業需求增長平緩,行業競爭還將進一步加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同時鋼鐵行業面臨著巨大環保壓力,原燃料成本仍然很高,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還將進一步上升;鋼材市場變化更加復雜,面臨原料、產品金融屬性增加的新挑戰,傳統的供求關系增加了新的內容。
我個人以為,這一階段不會很快過去,鋼鐵行業可能會較長時期處于低利潤甚至虧損的困難境況,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做好充分準備。
當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為鋼鐵工業轉型升級輸入了強大的“正能量”。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化解鋼鐵產能過剩中將更有力量,市場競爭環境可望更公平有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鋼鐵行業推進綠色轉型“不容商量”,鋼鐵行業配置全球資源將更加開放,這些措施將推動鋼鐵行業在化解產能、綠色制造、產業升級轉型上取得進展。
在此背景下,鋼鐵企業首先必須觀念變革,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鋼鐵行業必須認清形勢,變革觀念,讓轉變發展方式真正成為自覺行為,立足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轉型發展之路,實現從數量型到質量型、從擴張型到效益型的轉變。其次,還要依靠創新驅動,加快推進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周刊》:此前,國家出臺了《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指導意見》,其中鋼鐵業將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的總產能,您如何看待這對鋼鐵業的影響?
張曉剛: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現在已經成為整個行業最大的“麻煩”。歐美發達經濟體當前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其產能過剩確實是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所帶來的周期性問題導致的,所以他們也在減產。
然而,中國鋼鐵工業的情況更加復雜。過去,我國的重工業基地主要在北方,北方建設鋼廠的能力、技術、人力資源、環境都非常好,鋼鐵工業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經濟最發達、鋼材需求量最大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卻很少見鋼鐵企業的“身影”。企業不能遠離市場和資源。因此,這些地區建鋼廠的意愿強烈。而這些鋼廠一旦建成,其物流成本低等優勢非常明顯,當地的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區域產能過剩的矛盾將加劇。
因此,中國鋼鐵企業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產能、市場等情況,借助物流條件來優化成本,實現銷售半徑比較合理、產能規模比較合適,資源配置能力比較強,最終提升整個系統的競爭力。鋼鐵工業不能再捧著過去的觀念和思維模式來優化產業布局,要追求區域優化,這是鋼鐵工業結構調整面對的大挑戰。
《中國經濟周刊》:武鋼曾面對逆市投巨資養豬,開拓新市場。鞍鋼曾提出過“多角化發展戰略”,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這些工作的進展如何?
張曉剛:我國鋼鐵業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同質化突出,真正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今后幾年,鋼鐵產品將保持微利運行,像媒體所說的,一噸鋼鐵利潤不及一公斤豬肉的時代已經到來,這需要企業在鋼鐵主業外,開發出更多經濟增長點。
前些年企業“多元化”發展模式盛行,而鞍鋼更注重“多角化”發展。多角化是一個形象說法,指圍繞鋼鐵主業,伸出一條條觸角,這一戰略下,鞍鋼不會大規模進軍自己不熟悉的房地產、農產品深加工、煤化工、生物制藥等行業,包括養豬,而是注重圍繞鋼鐵生產的上下游鏈條,來發展新產業,一來降低原材料成本,二來提高產品附加值。
從2007年起,鞍鋼提出與全球頂級公司一起“登山”戰略,先后與貝卡爾特合資生產簾線鋼,與維蘇威合作開發耐火材料,與斯多伯格三一公司合作開發生產高檔煉鋼連鑄輔助材料結晶器保護渣。今后幾年鞍鋼的自動化公司也將迎來大發展,這家公司通過鞍鋼的信息化建設鍛煉了隊伍,儲備了技術,將面向市場開發鋼鐵生產的信息化軟件。